【中國青年報】高職生服務國家大項目,別“離不開又看不起”

科技成果落地需要多層次人才,看起來“高大上”的大科學工程項目,離不開技術技能人才的貢獻。

關于這個道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上海應物所)高級工程師米麗娟講述了一個現實的例子:上海科學家和甘肅職業院校創新聯合培養模式,部分高職畢業生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科學院主動“走出去”,探索人才屬地化培養 

上海應物所承接的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TMSR)重大科技工程項目,是一項應用導向、將催生新產業的科技項目。在項目選址西部后,為解決異地建設承接產業落地的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問題,該專項負責人前瞻性地提出“人才屬地化培養”理念。

2018年2月,甘肅省教育廳、武威市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先進核能創新研究院(依托單位為上海應物所)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在武威職業學院合作舉辦“中科低碳新能源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新能源學院”),為釷基熔鹽堆核能系統項目及相關產業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優”的技術技能人才。

3年來,結合西部新能源發展戰略需求和項目自身需要,新能源學院先后新開設了3個專業。辦學之初,在武威職業學院的支持下,全校選拔能源、機械、建筑等相關專業學生,開展頂崗實習聯合培養。

目前,學院已“育訓結合”培養了65名頂崗實習學生。其中,前兩批部分畢業生參與到研究所上海園區和武威園區項目建設中,承擔TMSR項目相關設施的運行、維護、測試、繪圖等多項基礎任務。首批12人獲得了上海應物所專業技術十三級資格認定,并通過了成人高考。其他同學也被推薦到中核等相關企業,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破除用人“唯學歷”導向,改變人才“高消費” 

上海應物所主動“走出去”與職業學院合作辦學培養人才,雖然是研究所西部異地建設項目的特殊性開啟的,但事實上,很多科學項目對人才的需求都是多元的。科研的前沿陣地也可以是高職生實現價值的舞臺。

上海應物所在職業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創新案例,或許可以為其它單位提供借鑒。

首先,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確定人才使用機制,打破了“高大上”的科研院所對學歷的固定要求。米麗娟認為,經過頂崗實習聯合培養,高職生能夠勝任“可替代的”和“不可替代的”兩類任務。

前者是指需要長時間連續進行的實驗數據采集、監控等,經過培訓的高職生可具備實操能力,能讓科研人員將更多時間投入研發工作,解決人才“高消費”的現實難題。后者是指需要通過訓練才能熟練操作的工作。例如,制造氫燃料電池涉及一項絲網印刷工藝流程,高職生在頂崗實習階段經過強化訓練,能比一般科研人員更快更高質量完成操作,起到科研助理的作用。

其次是重在“工學結合”的現代學徒制。頂崗實習過程中,上海應物所委派一到兩位指導老師帶一個學生,與學生亦師亦友,在共同推進工程任務過程中,促進高職學生成長成才。同時,針對學生原有專業基礎薄弱的普遍問題,增設專業導向課程,補充文獻檢索、安全等通識知識,由研究所里負責實驗工程的資深繪圖師傅教授三維機械制圖課等。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得以快速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學院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用“班導師制”等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潛力。學生在校學習階段,每位班導師負責10個孩子,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職業規劃等,要求老師做好“學情調研”;然后根據其特長和個性,班導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提升。

上海教科院高職研究中心主任馬樹超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上述合作辦學“找到了高職院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項目的切入口”,在2019年《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中,稱其為“現代學徒制”案例。

對技能人才不能“離不開又看不起” 

米麗娟感受到,以往接觸的名校碩士、博士畢業生不同,職校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鼓勵少、打擊多,起初多少有些自卑心理。被選拔到項目中實習,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激勵。

她認為職業教育中更應奉行“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我們的老師在指導學生過程中很用心,很會鼓勵學生,這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力。時間長了,優秀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完全可以彌補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不足。”

上海應物所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探索,佐證了科技成果實施對多層次人才協同工作有實際需求和可行性。但是部分學生在實習結束后感到猶豫:是繼續在科研院所工作,還是選擇“專升本”的學歷教育?如果待在研究院所,可以進一步學習,但要承受“學歷低”的壓力;選擇專升本能提高學歷,但能考上專業對口學校的極少。米麗娟認為,這是“唯文憑”評價機制導致的。

她建議,可以參照博士后流動機制,探索高職生在各種科研助理崗位持續成長的“高層次學徒制”。即學生在高職畢業后,繼續在一些具備培養條件且有需求的企業臨時工作一段時間,再到社會擇業。這樣無論對學生的成長,還是用人單位參與育人的積極性,都會更有助益。

其次,如果技術技能人才擅長做某項工作,就應該按工作實績評價其工作能力和水平。“作為科研人員,我們反復思考‘中國制造’的過程。習總書記說過要把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不只是論文上,而所有的大科學項目都面臨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在裝置的技術承接問題。對于技術技能人才,不能‘離不開又看不起’。”

她還談到,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評價體現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希望能將評價標準多元化落到實處,真正深化“職普融通”。

例如,現有的高考制度按總分高低選拔學生,有些偏科或者動手能力強卻不擅長考試的孩子不能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優秀。如果對某些科目或技能特別擅長的人才,也能有獲得高學歷的通道,就能更好地實現他們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形成“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局面。(轉載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2021-03-20 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